ChatGPT会取代文学翻译吗?机器还不了解人类
3月18日,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之“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在南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多位青年译者、作家就翻译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ChatGPT是否能取代文学翻译、当下文学翻译的种种问题等展开深入交流。
2021年,集中国作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译林出版社三方力量的“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下文简称“中心”)成立,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由此而生。
“此次论坛恰希望回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也回到今天的文学现场,反思翻译文学对于汉语文学的作用和意义。”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说,他也期待青年翻译家们借助各自的眼睛、耳朵,在这个论坛空间里分享世界各语种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新动向。
范晔
在新的美学经验中创造汉语文学
在《世界文学》 常务副主编、英语译者叶丽贤看来,由其他语言译成汉语的外国文学无疑构成了当代中国“汉语的文学”的一部分,与汉语原创文学和国内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文学形成相互映照和影响的关系。如今国内读者已有多种渠道深入接触外国文学,创刊70年的《世界文学》在坚持译介文学的艺术标准和思想价值的同时,开始更有意识地依据当代中国人所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痛点”来策划选题,推出话题小辑。
“倘若这些译介作品的情节、思想、思路、章法、意象、隐喻、句法、调性、知识点能进入包括作家群体在内的国内读者的阅读视野,对他们有所触动或启发,赋予重新打量自身处境的眼光,并进而在某个环节或层面影响他们的写作,或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我想这都可以算是渗入广义的‘汉语的文学’里,成为其骨血或肌理的一部分。”叶丽贤说。
“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没有给历史创造新的东西、没有提供新的美学经验,后来人会说我们这一代人空空如也,是被浪费掉的一代。”中心副主任、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说,文化是一代人共同创造的,每个人都是链条上极其紧密的一环,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会构成创造的一部分。有这样的主体意识之后,才能结成一张紧密的网,从而真正创造新的语言,创造新的汉语文学。
本次论坛由译林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主办,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译林》杂志承办。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贲国栋,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分别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