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收费400元引争议,大学公共设施由谁买单?
只有在和学生充分沟通、建立共识的基础上,高校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9月,是开学的时节。许多刚刚成年的年轻人,经过高考洗礼,终于走入大学校园,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途。与此同时,今后数年里,他们将住在怎样的宿舍里,和哪些同伴一起生活、一道成长,也将在此刻揭晓答案。
开学报到、入住宿舍,对多数大学新生而言都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但是,在个别高校,一些关于宿舍设施的“幺蛾子”,却给刚刚入学的新生泼下了一盆“冷水”,让人很不愉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此,《大众日报》记者杨帆也在文章中写道:“学生和家长感到不安的,不是每年100元的租赁费,而是这笔钱收取的是否真的合情合理。要想堵住悠悠众口,洗清‘违规收费’的嫌疑,学校就要及时、主动地做好信息公示和保障措施,在新生入校前便了解到相关规则与原因。同时,对相关采购流程进行公开,透明地解释空调费用的用途,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宿舍管理委员会,直接参与到宿舍管理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执行过程中来。”
一直以来,在大学校园里,一切与“收费”二字挂钩的事,都容易触动学生与家长的敏感神经。一方面,高校往往被赋予“象牙塔”的形象,其中的学生也是尚未正式步入社会的“新鲜人”,在学校里谈钱,总令人觉得不太舒服;另一方面,校园公共设施的成本是实实在在的,如何合理地向学生收取费用,在平衡好学生感受与经济账的前提下,稳步提高校园服务品质,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有高校在图书馆设置“付费自习室”,就引发了广泛争议。不论是学生宿舍,还是图书馆,都被认为是学生必然要用到的“校园基础设施”,在这些领域额外设置收费项目,必然引起争议,高校也因此需要慎之又慎。
当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者公羽在媒体撰文,探讨了“付费自习室”是否有违公平的问题。文章写道:“学校把一部分空间利用起来,让这些特殊需求群体在校园里能有一方专属的、安静的学习空间,可以说是解了燃眉之急。但是否要以包年的方式,向学生收取费用,还是值得考量……大学毕竟是讲求公共性的教育机构,并不只为少数人群服务。这些创举想要走得更远,也不能违背公平的基本原则……未来,随着高校生源缩减,部分学校的生存也会遇到更多压力,肯定也会开发出更多类似的‘市场化’手段。但如何避免争议,兼顾公平与效率,也应该有妥善制度安排。”
这些问题,很难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对高校而言,不论是新设服务,还是开征费用,其目的都是让学生满意。因此,只有在和学生充分沟通、建立共识的基础上,高校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避免不必要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