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儿童医院拍卖降价1亿,谁来买?
宿迁儿童医院成立于宿迁医改之后
其清算背后的困境
可以视为近些年当地医疗系统变化的缩影
2000年后,江苏省宿迁市曾因“卖光公立医院”的医改而陷入争议。二十多年后,宿迁市一家非公立儿童医院的拍卖,再度引发关注。
据京东资产交易平台信息,11月27日中午12点,宿迁儿童医院开始拍卖,起拍价为4.8亿元。因无人出价,11月27日、12月5日和12月13日三次拍卖均流拍,第四次拍卖将于12月23日13点开始,起拍价降至3.65亿元,截至发稿,共1人报名。
宿迁儿童医院成立于宿迁医改完成后的2005年,由张家港市华宝商贸公司牵头投资,原宿迁市人民医院几位儿科医生创办并管理。根据债权人要求,若拍卖持续流拍,清算组可能会启动谈判程序。有参与清算的知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最终一定会有人承接。
拍卖引发的关注和讨论,也传导至医院自身。宿迁儿童医院一位医生表示:“一些患者听说医院拍卖的消息就不来了。”该院的一位管理层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医院并非破产,而是进入清算阶段,且资产大于负债,情况并非外界所想。
这家医院的现状,是宿迁医疗系统变化的缩影。近些年,一方面,当地逐渐在重回公立医院的建设;另一方面,裁员、降薪乃至关门,是当地很多民营医院正面临的困境。
11月27日中午,宿迁儿童医院一楼。
谁来接手?
宿迁儿童医院的意向购买人,首先要清还债务。一位清算组的律师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清算后,宿迁儿童医院将优先偿还建设工程和供应债务等债权,剩余债务根据实际拍卖金额按比例稀释赔付。
该律师同样表示,考虑到医院的特殊性质及社会因素,拍卖条件特别要求保证医院的经营性质不变,并继续接收现有职工。
竞拍公告显示,参与竞拍需缴纳5000万元保证金。意向购买人竞得儿童医院后,必须保持医院的医疗卫生规划用途,职工与买受人可依法协商确定工资标准,并签订劳动合同。
据《中国新闻周刊》多方了解,一些苏州的企业曾接触过宿迁儿童医院的拍卖,认为资产和地理位置很好。一些本地的民营公司去年以来也在接触拍卖事宜,但因为价格问题没有成交。
据参与董事会决议的内部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宿迁儿童医院的投资人“希望有医院经营经验的企业或本地国有企业接手”。
“对于宿迁儿童医院的职工来说,被当地政府或国有企业接手,是一个理想的结果。”郑天称,对宿迁儿童医院的拍卖,宿城区政府也表现出一定兴趣。目前,宿城区没有直接管理的大型医院,而新建一座同等规模的医院,预计需要投入约15亿元。
郑天表示,当地政府仍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公共卫生事业,但对于儿童医院等特殊领域,政府管理更为适宜。医院职工也希望政府接管并继续发展医院。郑天认为:“医院改制是很正常的,宿迁市依然需要儿童医院,只是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
江苏省“十四五”儿童医疗事业发展规划中,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该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推动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各设区市推进建设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的市级儿童医院。
在宿迁,民营医院破产并被国有资本收购已有先例。2023年6月,宿迁佳宝儿童医院经过六次拍卖后,最终以初始拍卖价格1.67亿元的一半,被宿迁市妇幼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竞得。2022年12月,宿迁市妇产医院破产清算后,也被该公司竞得。宿迁市妇幼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隶属于宿迁产业发展集团,这是宿迁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国有投资公司。
胡刚分析,宿迁儿童医院最终可能会由当地国企接手,国企参与至少能保证职工工资的稳定发放。郑天称,几年前,根据宿迁市政府的要求,当地非公立医院取消了医院中的“宿迁市”字样。宿迁儿童医院的大楼楼体上,被拆除的“市”字依然留下了痕迹。宿迁儿童医院内部,许多科室的标牌和文件上依然显示着“宿迁市儿童医院”的字样,未曾更改。
重回公立
宿迁儿童医院成立于宿迁医改之后,其清算背后的困境,可以视为近些年当地医疗系统变化的缩影。胡刚直言,近年来,当地不少民营医院处于赔钱状态,大都想把医院转让。
2000年,由于政府财力紧张,宿迁市进行了彻底的医疗市场化改革。2004年,全市134家公立医院中,10个县级以上的公立医院、124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完成了所有制形式的改变。据今年9月宿迁市医保局官网的数据,民营医疗机构在全市医疗机构占比达到93.6%。
上海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在地方政府高额债务和领导强力推动下,宿迁医改得以实现。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轮值院长林辉煌曾于2018年撰文指出,区别于河南洛阳等地的医院所有权改革,宿迁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最为彻底。
改革后,宿迁市政府只承担两项职责:第一是监督这些医院,第二是提供公共卫生保健服务,包括预防保健、血液供应和急救。作为最彻底的医改,宿迁医改为学界探讨和业界改革提供了一片试验场。
陈忠目前在宿迁多家民营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作为宿迁医改的亲历者,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宿迁医改开启后,他先后以合作和独立经营的方式,持有并经营当地一家县级医院五年。陈忠称,当时的政策要求医院或被外部购买,或由职工集资购买,如果没有人购买,医院员工就要下岗,“当时所有医院都有人接手”,大家都坚信医院是“不会亏本的生意”。
2021年,一项关于宿迁医疗数据的量化研究表明,适当的公共融资支持下,民营医疗在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当。该研究的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医改之后,宿迁市的门诊总费用和住院总费用均未出现大幅增长,住院人数和平均住院天数的变化也与江苏省其他城市相当。
但多位当地居民向《中国新闻周刊》反映,本地医疗资源与外地三甲医院差距较大。宿迁医改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2021年更名为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是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属国有股份制医院。金陵药业和南京鼓楼医院参与了该院改制。2010年前后,宿迁市政府多次尝试收回该院,但均以失败告终。
2013年2月,宿迁市委、市政府投资的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始建设,该院总投资40多亿元,设计床位3000张,于2016年7月正式开业,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五批建设项目。这也是当地最大的三甲综合医院之一。
2021年,宿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切实做好公办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运营管理”,2022年提到“推进县区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再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宿迁市逐步回归公立医疗机构的建设。
胡刚指出,近年随着宿迁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的建立,当地民营医院人才流失出现。他回忆,公立医院还是从民营医院吸纳了相当比例的人才,尤其是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和多年经验的医生。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当地民营医院的劣势愈加突出。胡刚解释道,医保控费政策导致药品利润大幅压缩,这直接影响了民营医院的盈利模式。
金春林认为,宿迁的医改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改革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政府的角色不在于直接干预,而是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和引导,为社会办医留出空间,让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在既定框架内健康发展,形成“互补、有序的竞争关系”。
对于民营医院的发展,刘国恩介绍,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下,民营医院需要进行差异化转型,如在养老、旅游医疗等非公立医院重点服务的领域,扮演与公立医院互补的角色。对于民营儿童医疗机构,刘国恩认为,应继续保持与公立医院的差异化优势,进一步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郑天、陈忠、胡刚为化名)
记者:孙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