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睒睒让张一鸣道歉,“避风港原则”能让平台免责吗?
这种提前介入和事先预防的内容审查,在面对公共性言论时的确会存在挑战言论自由的问题,但对于防御网暴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网暴,相比法律嗣后的责任追究,又的确是更有效的良方。由此,如果平台对用户信息内容的审查义务可以集中于针对个人网暴的防御,这种普遍义务的规定或许能够发挥其真正效用,并从源头上避免一些个体悲剧的发生。
同样因大量网暴案件的发生,我们也能看到各平台已经开始制定和发布反网暴指南和细则。例如:
豆瓣网站提示用户,“当你遭到攻击、骚扰或感到隐私被侵犯时,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应急防护进行自我保护,在应急防护模式开启后,他人即无法再关注开启防护的用户,未被该用户关注的陌生人也无法再查看主页内容,或与其进行私信”;
快手和抖音的反网暴指南中,特别提示了所谓私信权限限制,即用户可设置私信权限为“仅互关朋友”,或者也可以在“高级设置”中选择智能屏蔽,来避免完全关闭权限带来的不便;
大部分平台也已将“傻瓜”“孬种”等不良信息或侮辱性、攻击性的词汇设为敏感词,强化对这些不友善言论的识别处理,对攻击性言论及时过滤删除、限制转发、限制传播。为配合平台的事先审查,也已有相关技术公司通过敏感词库和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一套内容审核系统,以识别包括辱骂攻击、泄露个人隐私在内的各类网络暴力内容和网暴行为;
此外,还有一键举报系统,鼓励用户对网络暴力的相关违规内容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详细信息,平台也会在第一时间内对举报内容及相关账号进行判定和处置。针对潜在的施暴者,很多平台同样开发出发文警示功能,“若用户私信中发布疑似网暴内容,平台将弹出提示,要求用户自查自纠,文明沟通”。
网暴的治理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强化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自律,克制自己在虚拟世界中同样不随意释放内心的幽暗,不随意站队对他人进行道德鞭挞;同样要求法律共同体对网暴案件给与更多关注和支持,使受害者获得公平对待和应有救济;也需要平台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责任,并与政府一起筑起防堵网暴的坚实防护。
既然法律规范已赋予平台对网络信息的内容审查义务,这种审查就不能仅集中于可能引发舆情的公共言论,对于直接针对个体权利的不良言论,平台应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和防护义务,以避免网暴案件的再次发生。
事实上,网暴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都是集体作恶的结果,我们任何人都无法确保自己未来不会成为网暴的受害者,因此对他人保持基本的尊重和共情,克制自己不随意释放内心的幽暗,是每个人都应有的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