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位年轻人,给“奶奶”建了个假营养号


●公号文章在老年机中的显示效果。讲述者供图

●公号文章在老年机中的显示效果。讲述者供图

关于反催婚的一篇目前点击量最高,接近一万。文内虚构了一位名叫“Welovedogs”的英国婚姻研究专家,被视为一个巧妙设计。第四篇文章是关于慢性病及时就医的,线索来自于一位编导系学生——奶奶心脏病偷偷停药导致病情严重,做了支架手术;患有高血压的外婆也擅自换药,坚信网上看来的“是药三分毒”。

字少、多图、通俗,是写作组一名大三学生总结的撰写要义。她一直帮自家矿泉水厂运营公众号,从老年人的留言中了解了一些他们的想法。拿到材料,第一步是做“翻译”。她说,“先把里面‘林先生’‘李先生’改成‘受害老人’和‘骗子’这种容易分辨的角色,相当于贴标签,还有把重要信息归结成一二三点易读的模式。”

每次文章发出后,在托组的角色扮演里找真留言,成了编辑部的乐趣。究竟有多少真正的老人在阅读,谁都没有底,只能把没有内部人认领的留言判定为是读者。李月给奶奶看过推文,奶奶倒是信了,把冰箱里的隔夜菜扔掉。蔡瑶文爸妈的反应是半信半疑,冲女儿说,那你做给我吃?

群里目前只有两三人在反馈家里的效果。有的成员表示,想等公众号积攒的文章多一点、看起来成熟运转再介绍给老人。也有越来越多成员提出做短视频,说老年人不爱看文字,尤其是不识字的。这正是沈昊感到失落的部分,农妇出身的奶奶不看图文。

印象里,奶奶在家大多数是沉默的,不与家人争论,“想显得更乖一点”。沈昊见过保健品店里销售亲热地称呼奶奶,而爸爸跟奶奶的交流常常是不耐烦。自己也跟奶奶很少说话,打开微信对话框,消息还停留在若干年前成为好友的提示。

几年前奶奶想要花几万块,给5个儿女各买一张养生床垫,薄薄的只有两三公分,看起来跟普通床垫无异。爸爸跟奶奶为此大吵一架。沈昊现在回想,奶奶可能只是“想给身边人带来价值”。他猜测,奶奶小学毕业,天天听讲座或许是“弥补上课的缺失”——“在那儿能感受到亲情,能满足情绪价值,甚至对知识的渴望。”

尽管花了一年时间侧面了解和解构奶奶的世界,聊起与奶奶的生活,沈昊提到的只有吃饭和偶尔一起看综艺投屏。“奶奶长什么样?”听到这个问题,他绊住了——“这是个好问题。”

想了一会儿,沈昊说:“1米5,微胖,短发,很难再说更具体了。”

(应讲述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