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读技校,一个18岁女孩的教育之路


采写/王思思

2019年的一个创新教育活动上,常沐(左)和禾禾(右)在深圳海边

2019年的一个创新教育活动上,常沐(左)和禾禾(右)在深圳海边

未来的路

今年6月,常沐从就读的技校毕业。她迎来了丰富的暑期生活,先在妈妈的支持下办了一个教小朋友学花丝镶嵌的学习班,又和朋友去天津玩了几天,后来去了成都小住。

提起未来的出路和打算,常沐想再在技校深造三年,这样,中级技师的身份就可以转为高级技师。毕业后,无论是有幸留在老师的工作室,还是出去单干,都有更多的底气。

接下来的三年中,她给自己安排了两个任务:一是拿自己的手工艺作品去市场“踩踩水”,找到当今人们审美与消费的实际感觉。二是申请进入西班牙的一所创新学校,根据常沐的了解,那所学校每学期会带学生去一个国家,学习不同的创业、市场经验。这恰好符合贾凌冰的心意,“有商业头脑,又有手艺,不平趟天下吗?”

杨岚也认可让女儿继续在技校读三年的想法,但如果禾禾想提前出国,她也支持。以前禾禾表示过,想去日本读个设计专业,杨岚已为她攒下了学费。

今年初夏,常沐过完18岁生日,开通了属于自己的线上支付账号。很多个周末,常沐会叫上禾禾一块出门,她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喜欢看各种艺术展、漫展,玩Cosplay。禾禾会买材料,尝试自制一些二次元服装,常沐则经常买一些自己喜欢人物的周边,画一些图进行“二创”。

在班主任的印象中,常沐一直很安静,她爱画画,总抱个iPad走来走去。高一暑假,曾有出版公司找常沐出绘本,讲的是水稻如何长成的科普故事。从暑假到寒假,常沐断断续续地画,最终完成30多页的绘本,换来了2000元的稿酬。这让贾凌冰很是自豪,“她现在毕竟还小,等到去社会上慢慢闯一闯,我就不愁了。”

不过,直到现在,常沐对技校的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因为“没有真正能够交流的人”。常沐所说的交流,是大家可以针对一些事情,聊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急于吵赢对方。

贾凌冰也知道女儿内心的苦楚,她分析这件事的成因,“那些孩子都是成长过程中不被肯定的。没考好,就会被否定,脱离标准答案,就会被否定。所以长大后,他们的底层心理和底层逻辑,就是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当前的状态,贾凌冰也无解。还好,技校只是一个过渡。贾凌冰最庆幸的是,女儿拥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所以不担心她会受到影响。

这些年,由于“在家上学”,常沐成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长期观察对象。今年7月19日,在其举办的第五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上,常沐作为嘉宾之一,被邀去做了一个9分钟的演讲。她在这次演讲中提到自己有着九分倔强和九分反骨,每次学习中遇到难题,其他同学尝试几次没成功,就去找老师解决,但她自己总是穷尽一切办法,“实在不会整了”才去求助。

在今年临近毕业前的一场手工艺比赛预赛中,常沐和三位同学组了队。他们打算以自己的专业手艺打造一条项链,迎接秋天即将到来的赛事。提交设计图后,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但没多久,老师又要求他们参考往届获奖的同类型作品,让大家照着原型来创作。常沐突然没了兴趣,“我不是特别喜欢被这样安排,我对做那个东西的兴趣也不太大。”

常沐退出了原先的小组,决定自己打造一个新的作品,参加个人赛。正如多年前脱离主流赛道“在家上学”,这一次,她又要单打独斗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迪迪、杨岚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