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李佩霞案件通报的涵义,其结局给予我们三点启示


作者|一剑

从这个事件的阶段性结局来看,给予我们三点启示:

1、下级公开举报上级的行为,被体制内集体反感、排斥、抵制。

李佩霞安排其父亲通过网络公开举报上级——县委书记毛奇,属于僭越了组织程序之举。

这种行为破坏了原有的体制规则和纪律,等于是把家丑外扬,把体制内见不得光的事情公诸于天下。

李佩霞虽然举报的只是毛奇一个人,实际上是在挑战整个体制的权威,无形中给体制内的每一个人都构成了压力和威胁。

所有的人都会循着一个思路想:今天是李佩霞举报毛奇,明天会不会有我的下属来举报我?

如果体制内都像李佩霞这么干,那么现存的权力体系将失去很大一部分意义。

如果走组织程序,被举报者可以保住脸面,也有回旋的余地。

一旦撕破脸皮,走到网上,这就不是一般的在位者可以控制的。

本来位高权重者凭借编织好的权力体系,可以牢牢吃定级别更低者。

但弱势方选择另一套打法,令原有规则失灵,优势方的优势有可能荡然无存,这是他们最为恐惧的事。

因此,李佩霞成了体制内人士的公敌,绝大部分人都不希望体制内有李佩霞这种人存在。

被体制内集体反感、排斥、抵制,李佩霞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她一定会受到“特别照顾”,这真的和毛奇无关。

李佩霞还算是成功的,毕竟毛奇确实被其拉下马了。

其他那些在网上公开举报上级的公职人员,全部泥牛入海,毫无回音。往往是被举报者安然无恙,自己却前景堪忧。

无论是派出所所长举报公安局副局长,还是清华毕业生举报商务局长。

固然有被举报者官阶更高的缘故,但触及体制内集体的逆鳞,是以此类事件均以举报者吃不了兜着走而告终。

被举报者岿然不动,举报者却吓得不敢露面甚至失联。

这不是“鱼死网破”,而是“鱼伤网毁”。鱼顶多受点小伤小痛,而网就彻底完蛋了。

这不是“同归于尽”,而是“他归你尽”。纵然舍出一身剐,皇帝却还在马上稳稳坐着。

2、官员的错误,很难被体制所承认。

我们看到,当一个官员犯了除贪污受贿之外的错误时,特别是滥用职权,几乎从来不会被官方正式承认。

有些无法无天的贪官最终虽然落马受审,但他的罪名一般都是“丧失信仰、贪污受贿、权色交易”之类。

至于他究竟有哪些具体的犯罪事实,害了哪些具体的人,很少见到详细的披露。

除了利用权力打压对手之外,那些因玩忽职守导致发生重大事故的、因草率决策导致社会舆情的官员,最后定罪无一例外都是贪腐。

换句话说,办你是办你,但不会公开说你错了、错在哪。于是,便以A罪名惩罚B错误。

有人会觉得不理解,既然一个贪官已经落马,为何不能及时爽快地纠正他的错误?

从更深层次去领悟,否定一个官员在权场斗争的行为,等于是否定整个体制,否定体制的运行机理和显规则。

此外,上级犯错误,必然需要下级协助。如此一来,就不止上级一个人牵扯进去,而是一扫一大片。

李佩霞案中,如果承认毛奇是故意陷害李佩霞,那么万年县纪委就不可能逃脱得了责任,这不是体制所想要的结果。

因此,通报中极力说明万年县纪委查办李佩霞是符合组织纪律的,只字未提毛奇对李佩霞的打击报复。

稀奇的是,在毛奇的审查结果还未完全出炉、更没有进行法律审判的时候,就通报毛奇利用职权影响和李佩霞发生了关系。

公开通报两个被查官员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这大概也是源于在李佩霞事件中,毛奇是男主角,两人关系已经通过网络昭然于天下,不可能再回避和否认了。

3、远离尘嚣,远离垃圾,远离名利场。

在垃圾堆上飞的,全是苍蝇,没有一个是干净的。名利场就如垃圾场,蝇营狗苟、污秽冲天。

在名利场上混,身上充满了臭味。整天和屎壳郎打交道,自己能不沾屎么?

想要爬到高位,追求那所谓功名利禄,谁不要诡谲权谋、口蜜腹剑、卖官鬻爵、中饱私囊?

不然,你凭什么得到别人都眼红的位子?除非你的投胎技术特别出众。

李佩霞举报了毛奇,她自己又怎样呢?

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晋升到镇党委书记,然后还想继续往上爬。

其间,需要付出多少代价?需要与多少人周旋?

倘若,不要去想那官位,就不需要讨好上级,更不用去主动献身。无欲则刚,有谁能奈何得了你?

官场固然是淤泥,但淤泥里照样可以长出莲花。

说到底,还是自己利欲熏心,甘于做交易,甘于做苟且之事,最后只能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那位说了,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谁不想高官厚禄呢?

自古以来,看不惯官场习气而辞官不做的人,历朝历代都有,只是不多罢了。

但,莲花之所以珍稀,就在于难得。清白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