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硕士”的时代要来了?
图/图虫创意
在当前的人口形势下,这些20多岁、年富力强的年轻人,非但不能挣钱,还要投入越来越高额的支出,汇总起来其实是一笔巨大的社会成本。
而不可见的心态挫败感,同样是一笔社会成本。无论如何,一位读到研究生的年轻人,他必然是位孔乙己。这个教育阶段一定会学一堆无用的“屠龙术”,抽象思考、规律总结、论文写作,这是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如果很多人最后只能去找一些简单的体力型、重复性工作,这一定会带来巨大的落差和不适,以及年轻人整体的自我矮化、生气萎顿。
这也是为什么一方面社会早就知道学历贬值,但又对“硕士干保洁”之类的新闻唏嘘不已——人们心里明白,这当中一定存在错配和浪费,也知道这是不正常的。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恐怕也很难说广设硕博点可以降低上岸的难度。就像现在考本科也不难,但高考依然很卷,因为好学校总是有限的。
所以,有更多的报考选择,未必是有更多的“岸”可上,而是把“岸”推远了——你必须游得更远、更持久,才能抵达那个真正带来就业优势的梦校,而不是仅仅有个学历。
教育的问题,恐怕还不能只从教育本身想办法。研究生多不多,这其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多寡终究是相对的概念。
研究生多了其实也没什么,只要与专业匹配的岗位也足够多。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活跃市场、产业升级、创造知识密集型的岗位。
归根结底,教育的回报只要令人满意,其实人们就不会觉得“读研究生亏了”,社会也不会觉得“研究生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