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飞,最火AI女王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王露 吴琼,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黄仁勋再次亮相。
最近,英伟达宣布成立一个新的研究部门——通用具身智能体研究实验室GEAR。令人惊讶的是,该实验室的领导者是两位华人90后博士——范麟熙(Jim Fan)和朱玉可(Yuke Zhu)。
范麟熙和朱玉可身上有很多标签,但最为显著的是他们都是李飞飞的学生。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们成为了李飞飞的学生。
李飞飞,现年48岁,被誉为“AI教母”,她是全球AI领域研究的标志性人物,长期主导着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学科研究。而她培养的学生们,正成为全球AI界的中坚力量。
黄仁勋,找来两位90后
资料显示,英伟达成立的Gear实验室,致力于具身智能研究开发,这是黄仁勋长期关注的领域,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是具身智能”,可见他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为此,他特意找来了两位90后来领导这个实验室。
范麟熙早在高中时期就对人工智能产生了兴趣。当深度学习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时,他就将斯坦福的AI实验室列为了自己的梦想目的地。起初,范麟熙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后来如愿来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成为李飞飞教授的学生。期间,他还成为了OpenAI的第一位实习生。
朱玉可也有出色的学术背景:他在浙江大学和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获得了本科双学位、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且都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毕业后,他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同时还是英伟达的高级研究科学家。
早些时候,朱玉可是斯坦福视觉与学习实验室的成员,师从李飞飞和Silvio Savarese教授。李飞飞团队开发了机器人训练框架SURREAL,用于加速学习过程,而朱玉可和范麟熙正是该项目论文的第一作者。此外,朱玉可还作为共同第一作者获得了国际机器人顶会ICRA2019的最佳论文奖。
现在,这两位博士生在英伟达研究具身智能机器人。范麟熙表示:“未来,每一台移动机器人都将是自主的,机器人和虚拟智能体将会像iPhone一样无处不在。”GEAR实验室致力于开发具备通用能力的人工智能,能够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中学习如何熟练行动。
英伟达对此非常慷慨,为具身智能实验室提供了全球最丰富的资源。范麟熙透露,团队有足够的资金来解决机器人基础模型、游戏基础模型和生成式模拟等问题。他认为,2024年将是机器人、游戏AI和模拟技术的重要一年。
而关于人工智能的过去和未来,离不开他们共同的老师——李飞飞。
李飞飞是谁?
多年前,李开复被问到谁将影响未来25年的科技发展,他想了想,说出了李飞飞这个名字。
李飞飞出生于北京,在成都长大,曾就读于知名的成都七中。1992年,16岁的李飞飞随父母移民美国,后来在洗衣店打工的同时完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学位。
2000年,李飞飞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人工智能和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来到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并加入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
李飞飞是一位物理学迷。“物理学教会了我一件事,那就是保持对重大问题的提问和寻求北极星的热情。”在不断的研究中,李飞飞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人工智能,并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当时非常冷门的计算机视觉领域。
她找到的第一个“北极星”是教会计算机看东西。
在21世纪初,计算机图像识别模型只能识别四种物体:汽车、飞机、豹子和人脸。李飞飞设想,如果有一个足够大的、经过标注的数据集,就能训练出理论上“无所不知”的计算机视觉模型。
于是,在2007年,李飞飞启动了图像数据集项目ImageNet。当时,整理和标注数据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此并不关注。经常有同行建议她转向“有用的方向”,她也常常为项目资金发愁,甚至开玩笑说要回去开洗衣店来筹集资金。
直到两年后,ImageNet正式上线,李飞飞免费公开了这个包含1500万张照片、标注了2.2万种物品的数据集,几乎所有的AI视觉识别学习都从中受益。至今,ImageNet仍然是全球AI领域最知名的大型视觉数据库之一。
就像打开了人工智能的潘多拉魔盒一样,AI在图像识别方面开始迅猛发展,也让全世界看到了AI技术的商业价值。可以说,李飞飞为深度学习算法的爆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那时起,李飞飞的名字在AI界响彻。
2016年,李飞飞加入谷歌,并推动成立了谷歌AI中国中心。她曾在上海的谷歌中国开发者大会上说:“人工智能没有国界,人工智能的福祉也没有国界。”
但很快,李飞飞又回到了学术界,继续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并在她领导的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斯坦福视觉与学习实验室(SVL)和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继续推动AI研究。
AI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李飞飞找到了另一个“北极星”——具身智能。
2018年,她和团队开始将机器学习和机械臂结合起来,进军具身智能领域。目前,她的团队已经开发了评估具身智能表现的模拟数据集——BEHAVIOR,其中包含来自人类的1000种活动和5000多种物体模型。这些数据可用于在任何虚拟环境中测试智能体。
2023年,李飞飞团队陆续公布了具身智能的多个成果。其中,NOIR系统将人类的脑电图信号解码为机器人的技能库,能够完成诸如烹饪寿喜烧、熨烫衣服、磨奶酪、玩井字游戏,甚至摸摸机器狗等任务。
李飞飞还涉足风险投资。2023年,她以科学合伙人的身份加入加拿大风险投资公司Radical Ventures,同时继续在斯坦福大学任教。该公司专注于早期项目,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李飞飞关注人工智能,也关注人类福祉。早年,她前往西藏进行藏医和藏药的研究。如今,她还在不断研究AI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去年,《时代周刊》发布了AI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李飞飞被评为AI行业的“思想家”。
她培养了一支AI军团
不知不觉中,李飞飞培养出了一批顶尖的AI人才。
在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担任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主任,研究兴趣包括认知启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习和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等。多年来,她的团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AI人才。
比如,前阿里自动驾驶团队的领导人王刚。2005年,王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先后师从李飞飞、计算机科学家David Forsyth和Derek Hoiem。34岁时,王刚已经成为南洋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
2017年,为了将多年来学到的深度学习算法技术真正应用到实际中,王刚毅然辞去了工作,从学术界进入了工业界,成为了阿里巴巴AI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后来又孵化出了阿里自动驾驶业务。
令人惊讶的是,2022年1月,王刚辞去了阿里的职务,创立了自己的清洁机器人公司新生纪智能。虽然目前该项目非常神秘,但根据股东信息,背后已经吸引了高瓴资本、光速中国、普华资本等机构的投资。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也是李飞飞的学生之一。2014年9月,卢策吾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任职时,申请成为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卢策吾给李飞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飞飞在推荐信中写道,很少有同龄人能达到他的学术水平,于是邀请他加入实验室。
2016年9月,卢策吾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成为教授和研究员,并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同年,他与斯坦福大学校友王世全共同创立了非夕机器人,致力于开发先进的仿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立8年来,该公司得到了金沙江创投、高榕资本、真格基金、顺为资本、美团、新希望集团、云锋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2022年6月,非夕机器人完成了B+轮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此外,李飞飞的学生们还进入了特斯拉、微软、英伟达、谷歌等大公司从事AI相关的研究工作。比如,OpenAI的创始成员之一、特斯拉前人工智能高级总监Andrej Karpathy,以及前谷歌AI中国中心总裁李佳等。
此外,之前非常火爆的Pika创始人郭文景,在退学创业之前也在李飞飞任教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而由李飞飞推出的ImageNet,演变为每年一度的ImageNet挑战赛,前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和蔚来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任少卿都参与并获得了冠军。
李飞飞对学生的要求是既要懂技术,也要懂场景。换句话说,她希望学生们不仅仅是研究者,还要成为产品经理、开发者和创业者。这样的经历为学生们日后选择创业埋下了伏笔。
眼下,AI已经成为最瞩目的创业领域之一。从这些创业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们大多来自名校,师从各个知名学者。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教授们开始走出实验室,思考技术与产业的结合,鼓励学生们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带领他们做出真正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事情。而李飞飞的门派,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李飞飞在今年的CES展会上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入到所有垂直领域的业务和客户、消费者体验中,并且正在改变我们社会、经济和政治景观的基本结构。”她认为,AI技术正在成为下一次数字革命的真正驱动力。
如此热闹,人类正在闯入科幻般且未知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