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选举结果揭晓,侯友宜为何让人“投不下去”?


最后的争夺

选战期间左右支持率的因素,分为台湾发展大方向和各党候选人短兵相接、互相攻防的议题。大方向议题包括:两岸关系、经济问题、社会福利和能源政策等;短兵相接的议题则是互相攻击对方丑闻或不当言行等。

自1996年开始举行地区领导人选举以来,2024年台湾选举首次摆脱两岸议题占据主要地位的格局。有别于过去的数次选举,这次选举没有2020年的两岸争执问题,也没有地区领导人选举刚开始举行时的省籍之争(台湾人和“外省人”)、服贸协议、取消ECFA优惠关税。这次选举被部分政治学者认为是最不聚焦在两岸议题的选举。

长期追踪台湾地区选举的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前教授小笠原欣幸指出,因为三位候选人都是传统定义的本省人(非出生在1949年来台湾的家庭),他们都明确主张维持现状,因此“台湾认同”并未成为主要的选战议题。对过去搭“台湾认同”顺风车来扩大声势的民进党,反而出现无从借力的情况……因此,“这次选举的选票流向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复杂”。

根据《美丽岛民调》最后一期调查结果(2023年12月27日-29日),加上选民投票意愿、过去十年投票结果、政党印象等推估,民进党的赖清德和萧美琴可能的得票率约为40.6%-41.8%,约559.7万-576.2万票;国民党的侯友宜和赵少康大概能拿到36.7%-38.5%的选票,约505.9万-530.7万票;民众党的得票率约为20.6%-21.7%,换算为284万-299.1万票。

民调设计者戴立安解释,推估票数和民调支持度有区别是因为考虑了“沉默螺旋”因素,因为当主流意见很明显时,较弱的一方支持者会比较保守,部分变为隐性。在这次选举中民进党的赖萧配支持者属非常显性,支持度和得票比例几乎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国民党的支持者隐性就比较多,相较之下柯文哲的部分支持者也特别显性。

小笠原欣幸根据多年的调查归结,台湾社会对单一势力掌握强大权力保持警戒,投票时“选民带着(对权力控制的)平衡感”。

台湾选民不希望一党独大,是大部分人原本希望每八年政党轮替的原因之一,但是很多人在考虑这次选举国民党不具吸引力,甚至没有胜算下选择“分裂投票”,即让立法机构由不同政党掌握,或者让可能赢得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民进党,无法在立法机构拿下超过半数的席次。

分裂投票在选民间行之有年,每个选民依据自己的偏好做出不同的搭配。2020年蔡英文拿下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最高票817万,但是民进党政党票只拿到481万票;国民党2020年政党票拿到472万票,地区领导人候选人韩国瑜的得票是552万票。

选民的投票可能出现的排列组合包括:“立委”投国民党,地区领导人投民众党柯文哲、区域“立委”投给民进党;地区领导人投赖清德、政党票投国民党;地区领导人投柯文哲、政党票投民进党;地区领导人投侯友宜、政党票投民众党等超过十种,不同年龄、地域和政党倾向的选择都会对选票分配造成影响。另外,考虑到40岁以下年轻选民投票意愿较低,多少柯文哲的支持者最后会因为当天天气和他的胜算不大而放弃投票也是观察重点。

一位政治评论员就指出,选民针对主要三党的分裂投票结果会形成“像打撞球一样的互动连锁反应”。

在台湾南部医院工作三年的一位30岁男性,在2020年支持过蔡英文,但他这次不打算去投票,因为三个候选人他都不太满意。他希望看到政党轮替,但是国民党和侯友宜让他觉得过于老化,柯文哲只有台北市长的经历和经常转向的发言,让他觉得像个“调色盘”。他强调,“我宁愿上班也不想去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