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丨《我本是高山》引发争议,是因为拍得太人性了?
不过,这种“背离”,本身也是艺术创作的权利。说到底,《我本是高山》虽然基于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但它是一部文艺创作的电影,而只要是文艺创作,编剧和导演就有虚构的“特权”,他们有权去刻画他们心中的“张桂梅”。
电影的筹备花费了两年时间,主创者实地拜访了丽江华坪女高,阅读了几乎所有关于张桂梅的资料,电影的拍摄也得到了张桂梅的首肯。很难说,网友比主创者更了解张桂梅;也很难说,究竟是观众心中的张桂梅,还是电影中主创者刻画的“张桂梅”,更接近于真实生活中的张桂梅。
观众何以认为,电影中的“张桂梅”是不够真实的呢?
由此可见,围绕《我本是高山》的争议,实质上是观众与主创者对于“张桂梅”的定义与想象出现了分歧。观众对于电影的批评,并不是从文艺创作的视角出发,而是从他们原本的立场出发、从他们心中已经确定了的张桂梅形象出发。
当公共事件的讨论走向了立场决定论,往往也就走向了自说自话、上纲上线、一地鸡毛。
说到底,对于一部电影的讨论,还是应该回到电影本身,它终究就只是一部电影。虽然,任何改编自真人故事的电影,难免会有伦理等层面上的争议,也直接关涉到对真人的评价是否公正客观,但一切仍可以回归到电影本身。如果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基于真实材料、也合乎逻辑,那么电影中塑造的那个人物就是成立的,人物不必等同于真人。
故而,对《我本是高山》的评价,也应该回归到电影关于“张桂梅”的塑造是否立体、可信,而非“张桂梅”是否与报道中的张桂梅一一对应。毕竟,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也不是新闻报道或宣传。
否则,立场先行地在电影中寻找“立场”,那么争论的不是电影、争论的形式也不是文艺批评,而是自我立场的又一次声张与扩张而已。这样的争论,是失焦的,也是内耗的。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萧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