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南阳迷笛音乐节:抵制“地域黑”之外,也给“破圈”之城提了个醒


来源:综合新民周刊(作者:竹里)、团结湖参考(作者:于永杰)、界面新闻、新京报、北青网、中国新闻网等

整理:赵岑

露脸和现眼只差一步。电影《私人订制》里的这句台词,这两天被人拿来形容举办迷笛音乐节的南阳。

这两天,南阳迷笛音乐节火了。火的原因倒不是音乐节本身,而是节后有乐迷反映,现场盗窃猖獗,“简直是洗劫”。大量乐迷反映东西被盗,包括帐篷、睡袋、露营车,还有苹果手机、平板电脑、银行卡、现金等,甚至“拳头粗的电缆线都偷”。

10月1日至4日举办的太湖湾音乐节观众称演出现场人太多,“VIP区几乎没地落脚”,如厕不便,“上个厕所回来位置就没了”,并且现场没有足量的接驳大巴,几百人在停车场干等,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协调,缺少应急预案。

城市寻求破圈的努力,仅有诚意和动员能力是不够的,这背后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对,乃至不可见的民众认知落差,都需要有整体考量和周全准备,更要细化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去。

“破圈”之城

功夫更多在诗外

能看得出来,南阳政府很想“破圈”转型,尤其在淄博火了以后,他们多次研究淄博现象,也想了不少办法,此次举办迷笛音乐节就是其一。今年初淄博的走红太突然也太成功了,这让很多像淄博一样面临转型困境的城市看到了希望,大家纷纷在旅游服务业上想办法。除了南阳,比如石家庄也在打造摇滚之城。

但坦率地讲,很多地方只看到了淄博成功的偶然性,却没有看到背后的必然性。淄博有深厚的文化,有全市人民对齐国故都再次辉煌的渴望,更有相关部门持续做对一些事情(此前报道:全网热“烤”成“顶流”,淄博小饼卷肉凭什么?。比如一直在破旧的政府大院里办公而没有新建大楼,这在网络时代绝对是舆论加分项,淄博还恰好抓住了今年这一轮轮旅游潮,但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做了那么多前期工作,也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能集齐这么多“好运气”。

南阳这次的尴尬破圈,可以说从反面给同类城市提了个醒,城市的转型并没有那么简单,不是办一次音乐节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尤其是发展旅游服务业,最终比拼的是整个城市的综合文明水平。淄博的成功源于多年来对城市治理的内功,南阳这样的城市要转型,也应该首先扎扎实实做好社会治理,打造良好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是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

功夫在诗外,城市形象的推广其实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在城市整体文明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借助音乐节这样的网红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也就是说,如果城市本身治理好了,即使不办音乐节,这样的城市早晚也会被人们发现。相反,如果把精力都用在举办活动本身,而忽视了社会大环境的提升,就容易出现不是这里“拉胯”就是那里拖后腿的尴尬。南阳这次就是在网络的放大效应之下,一处短板遮蔽了之前所有的努力。为南阳抱不平的人也应该想一下,这次真的纯粹是个偶然么?

虽然南阳这次音乐节并不完美,但这种想方设法“破圈”的努力还是值得被肯定。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经历挫折失败是常态,重要的是痛定思痛。希望经过这次风波后,南阳的城市综合治理能够再上台阶。如果明年迷笛音乐节仍然如期在南阳举办,那时候相信还会有很多人,愿意去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努力。

监制:卢刚 | 责编:赵岑 | 校对: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