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标后二次招标,预制菜进校招标疑团谁来解?
预制菜有“预”也要有“制”,这个制不只是制作,还应添加制衡,在关键时刻还要引入制止机制
在江陵,预制菜进学校,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据报道,近日,湖北荆州市江陵县学校食堂预制菜配送服务项目开标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记者查询发现,江陵县学校食堂预制菜配送服务(二次招标)中标(成交)结果已于9月19日公布,中标供应商为荆州市楚膳供应链有限公司。中标(成交)金额为97%,服务时间为一年,按招标公告中项目预算金额3000万元计算,中标金额应为2910万元。
同时,相关证明文件显示,该企业各项业绩为空。那么问题又来了,一家无既往业绩的企业,能承担得起每年数千万的大项目吗?能托举得住该县师生的在校饮食健康吗?又如何能确保餐饮安全?这背后,“主厨”是谁?这盘预制菜,究竟是谁的“菜”?
连日来,社会各界对预制菜进校园提出了不同看法,这并非污名化预制菜,更不是妖魔化预制菜,究其根本原因,是希望这个新业态能够更加规范,更是希望预制菜进校园不能剑走偏锋,不能来硬的,也不能在权力之手的强推之下而忽略民意。
预制菜业态确实是个风口,但不能一见有钱途,就一哄而上,也不能看到充满商机就无序发展。诚如媒体所称,预制菜不能选错“赛道”。在尚存争议的情况下,就进军校园,那么必然引发质疑。
预制菜有“预”也要有“制”,这个制不只是制作,还应添加制衡,在关键时刻还要引入制止机制。总而言之,预制菜进校园不能轻率为之,在进校园之前必须广泛讨论,让民意充分发酵:该不该进?进而在该不该进上达成共识,如果不该那就不要进;如果该进再来讨论如何进。这是必须要走的过程。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