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报考事业单位遭拒,就因为专业名称多两个字?


要让专业目录的信息及时更新,更加精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才能提高招考的有效性与公平性。

据红星新闻报道,最近,小贺(化名)向媒体爆料,讲起自己在报考事业单位时的尴尬遭遇:她在报考江苏省沭阳县一事业单位时,由于专业名称中多了两个字,而被认定为所学专业不符合报考条件,未通过资格审核。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现象绝非个案。此前,笔者就有同学,因为毕业证上写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无法报考“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岗位,其实这两个专业,在多数高校都是一回事,学生在报考时根本无法作出区分。此外,也有网友遇到过“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生不符合“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要求等荒唐现象。虽然校方和毕业生都知道自己的专业与岗位要求的专业并无本质区别,但就是无法通过“抠字眼”的报考审核流程,实在让人无奈。

要解决这类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协调与沟通工作,让开设专业的高校与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部门相互增进了解,保证用人单位不将实际上符合条件的人才拒之门外。这些问题本该由教育机构与制定考试规则的部门联合解决,提前做好预案,而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无辜“背锅”。

事实上,《江苏省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在《特别说明》里专门提到,“由于各类院校专业名称设置不统一,每年都有新设专业,本目录无法全面涵盖各类院校所设专业”。换言之,连招考部门都承认自己的专业目录未必是最新的,有可能存在招考专业与高考专业不符的情况。公务员招考尚且如此,事业单位招考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过度死板其实无助于招收到合适的求职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贺的遭遇应该引起一些地方招考部门的反思:要让专业目录的信息及时更新,更加精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才能提高招考的有效性与公平性,让更多类似小贺这样的毕业生,可以加入考试队伍,进而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中展现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