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北大毕业,说努力到30岁还没过上好日子


她从北大毕业,说努力到30岁还没过上好日子

对我来说可能从工作里寻求价值也是一种执念。如果每个工作都能严格限制在每天只付出8个小时,它有没有价值都无所谓。因为我还有另外的8个小时可以去发挥我的自我价值。所以我觉得首要的工作价值可能是在不违背自己价值观的情况下养活自己,为自己创造一定的生存资料。如果很幸运,你的爱好、你所擅长的技能被社会所需要,你就能找到一份格外有成就感的工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可以培养一些创造性的爱好,在工作之余实现自我价值。我觉得重要的是不要时刻用别人的价值观来批判自己,也不要特别焦虑。人这一辈子怎么都能过得去。

● 梁永安:这个问题还是很普遍的,我一直在看年轻人的时候,很注意看他身上的两个事情:一个是他的工作,一个是他的劳动,看这两个东西是不是能够连接起来。劳动是发自内心的。春天看到桃花开梨花开,那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它们一个冬天就在做准备,天气一暖,里面聚集的能量就释放出来了。如果说我们的要干的事情是我们自己内心往外涌的东西,那个叫劳动。一个人一辈子如果有自己喜欢的劳动,那是非常好的,那是挡不住的,就像有的人喜欢打麻将,不让他打就不行。一个年轻人一辈子如果找到了自己的劳动,也就是自己内心热爱的事情就很好。比如说我认识一个人现在跑去当新乡民,在乡下去种地,他觉得特别的好。为什么?他夜里看到亮的星星,听到青蛙叫,他身上那种自然性都可以很舒服地打开,他觉得特别好。更重要的是他到了乡下,他还有个院子,院子里有四季。城市里的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四季,更别说二十四节气了,都没有,就在公寓里面、盒子里面生活。年轻人如果有自己的劳动,那就很好,做自己喜欢的事,过热爱的生活。

工作则不同,工作是社会分工,在这个流水线的地方你来干活,不问价值,上下是隔绝的,只管完成当下。所以一个人如果只是在工作,没有情感连接和价值连接,跟劳动没关系,那就比较麻烦。

但是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自己的劳动,肯定是先工作。在这个过程里面不断地体会各种冷暖,也能体会自己到底热爱什么。所以我想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有内心的意识和内心的衡量,在社会的生活、甚至在工作里面,逐渐向劳动靠拢,自己知道自己的下一步。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下一步。你脑子里准备好,自己现在眼下干的是为什么样的下一步在做准备,这个特别重要。这个时候就是靠近你内心某种真实的东西了。

人不断地在分离,你上大学跟爸妈招手道别的时候,那是你第一次分离。你的半社会人的角色就来了,这时候你还没办法真正确定自己的空间,没办法确定自己的位置。

这个过程也是在自我建构,外部给你很多属性,你自己内心深处得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属性、自己的某种判断、自己的某种逻辑。像古代的哲学家白天拖着一个发臭的肥鱼在大街上走,把大家熏得捂着鼻子。他不是热爱拖着这玩意儿跑,他就要锻炼自己对别人的厌恶毫不在乎,要锻炼这个能力。人都是在过程里成长起来的。工作也是在激励你对人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等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找到自己真正这辈子喜欢做什么,可以支撑你几十年的事情。你在工作中磨练出来的那些意志、品质等等一下子汇聚到这股东风上。我一个朋友原来记者干的好好的,非常杰出,有一天在四川旅行遇上一个姑娘,忽然就发现这是我一生所爱。那个姑娘是川西草原的,于是我朋友跑到川西草原去,开始了新的生活。

绝对不要感到人生灰暗,不要觉得没希望,你还没到那一步,你的那一天、那一瞬就在你前面某一刻等着你。人生的安排有时候是在不经意之间或者想不到的时候一下子出现了。我一直跟学生说学术、工作都是不重要的,生活是最重要的,那些都在生活之下,所以要保持生活的心情,这是一种能力。面对工作这类苦恼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它不是最重要的,你有某种游戏能力,我觉得才是非常重要的。

● 鸟鸟:我特别羡慕梁老师有这么多人生结果非常积极的朋友。我放眼望去大家都很迷茫。可能这些也需要阅历,还有生活经验的支撑,才能对人生有这么乐观的认识。

听了梁老师讲,我的感受是可能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在社会上相当于孩子,大部分时候要依靠别人或者依靠一个系统、一个机构,虽然拥有的很少,但反倒是最自由的时候。就像我们回顾小时候,我们记得的是玩乐的那些时刻。如果你小时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惆怅,我的成绩为什么还不提高,为什么我不如别人分高,相当于把童年浪费掉了。可能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也是这样。还是要想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不要太过于投入单一的评价体系,让自己开心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