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游客头像被做成车贴,道德批判需要有度
道德批判的出发点,应当是纠正、警示不文明行为,而非故意给他人制造痛苦。
近日,两名从四川赴浙江旅游的女子,因为在景区疑似插队与人发生纠纷,情绪失控、口出恶言。现场视频曝光后,两人随即因其不文明表现,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时值“五一”长假,不少旅游景点都是一派“人挤人”的景象,公众对种种不文明的旅游现象本就十分反感。此事一出,网友们的情绪迅速汇聚,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舆论压力,对两名涉事女子扑面而来。一时间,指出二人行为不当之处者有之、以强烈措辞谴责二人者有之、对其加以调侃讽刺者亦有之。在这一背景下,多家网店干脆卖起了以两女子漫画图为主题的汽车贴纸。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首先,道德批判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能违法。如果有人打着道德、文明的旗号做出违法侵权的事,他自己便成了应受谴责的对象。其次,道德批判的出发点,应当是纠正、警示不文明行为,而非故意给他人制造痛苦,如果动机出了问题,道德批判就变味了。最后,道德批判的方式本身应当是文明的,而不能和出口成“脏”、人肉搜索等网络乱象搅和在一起。
当我们在互联网上发言时,因为不需要和别人面对面,身份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时不免会趋于情绪化、极端化。往好了说,这叫嫉恶如仇、敢爱敢恨。往坏了说,这也很可能导致好心办了坏事。对此,人们还应时刻保持一份警惕,不时检视自己是不是情绪“上头”,把话说过、把事做绝了。参与道德评判时,唯有严格恪守以上原则,才能让舆论与社会公意成为社会文明的助力。
撰文/林树心
编辑/李康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