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就有真相?别傻了
网络舆论经常呈现出
非理性压倒理性的“一边倒”。
本刊评论员:江宁
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小作文”频现,掀起一场场舆论风波。较近的一例,如所谓“清明节强制加班员工怒怼领导”,3天后警方调查证实,相关微信聊天记录截图为捏造。
“小作文”内容各异,但也有大致的套路——要么以添油加醋的爆料博眼球,用当事人口吻撰写“悲情故事”,以期实现个人诉求,成为引爆舆情的导火索;要么在热点发酵过程中,用“知情人”身份叙述所谓的“内部消息”“背后故事”,混淆是非,成为舆情的“助燃器”,甚至引发次生舆情。
早前,“小作文”主要是文字表述,写得通俗直接、声情并茂,因而得名。如今,随着传播手段的迭代,“小作文”也鸟枪换炮,开始音视频化、自媒体化,成了“有图无真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舆论识别难度,导致舆情常常不断反转,搅浑搅乱了整个舆论场。
“小作文”何以泛滥?从操作层面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精准捕获并放肆操弄广大网民朴素的正义感,被戳破之后还要用“就算夸大其词,你又损失了什么呢”这样的说法反讽网民,令网民深感无奈与愤怒。从深层来看,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社会原因。
其一,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舆论的去中心化态势明显。放眼当下的舆论场,各种利益主体、各个社会阶层,都不再甘心做“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有不同的诉求,结合各自的经历与感受,通过不同的渠道积极发声,“人人都拿起了麦克风”的时代早已悄然到来。
这里的“大文章”,更是综合治理的大文章。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
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
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
与此同时,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与一些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也有重要关联。
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时代,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法治、安全、教育、监管各个维度多管齐下,是我们做好清朗社会舆论环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这篇“大文章”的应有之义。只要凝聚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也没有做不好的“大文章”。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