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毁约涨价,五一民宿为何吃相难看?
“这个五一小长假旅行,我险些就要流落街头”,消费者小西惊魂甫定。
五一假期准备前往山西大同的小西,早早就预定好了民宿。但在距离假期还有一周时,她接到了预订平台客服打来的电话。
客服很直接,表示民宿想要涨价,原来预定成功的订单需退订。
也有不少客服并不打算开门见山,而是转告消费者民宿房东表示房子漏水、装修、发生了刑事案件、老板换人、倒闭等等千奇百怪的“毁约理由”。
早早预订的消费者们没想到自己不是有虫吃的早起鸟儿,而是被鸟吃的早起虫儿。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在厦门、武汉、长沙等热门旅游地都出现了消费者五一前订好的民宿遭"毁约"的情况。
#五一民宿退订潮#在微博热搜挂了好几天,在小红书上求助“五一酒店让退了又涨价怎么办”的人越来越多,而那些和携程、美团、去哪儿网等平台沟通后维权成功的人,俨然成为了“避坑导师”,为诸多不知如何维权的网友支招:沟通态度要强硬、消费法是退一赔三,实际操作大多是退一赔一或协调同等级的民宿入住……
为何今年五一的住宿预订格外艰难?
毁约后原地大涨价
民宿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疯狂退订之后再涨价重新卖出,为何这次民宿大暴雷?
在山西某旅游城市的民宿房东王女士看来,这次退订涨价潮的发生背景,是五一假期出游的火爆来得格外突然:“民宿经营者在发现订单爆满时,才反应过来此前的价格定低了。”
“五一机票火车票售罄、酒店爆单也就是这两周的事”。王女士向有意思报告展示了当地民宿房东微信群的变化: 在4月中旬之前,民宿转让、处理二手家具的信息是群里的主流,而就在上周,群里开始出现了“28和29日,2个人,谁还有空房”一房难求的局面。
据王女士猜测,刚过去的春节和清明小长假原本都是旅游旺季,但春节还处于疫情的余波中,而清明只放了一天,于是未能释放的旅游需求都在五一集中爆发。
“我家的民宿沉寂了三年,最近订单提示突然响了”。王女士经营的是自家一套紧邻古城景点的民宿,分别放在了去哪儿、美团等平台上。
五一前夕收到平台系统的“旺季改价”常规提示后,她将500元/晚的价格提高为800元/晚。
“在五一假期中最火爆的4月29日、5月1日和2日这三天,很快有客人预订”。此时王女士发现周围民宿已经涨到了1400元一晚,才发现自家定便宜了。“但我想还是要讲诚信,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假期最后两天价格提高到近1000元/晚挂了出去。”
并不是所有民宿房东都像王女士一样“友好”。被毁约退订了的小西,转眼就看到了自己的房间加价近两百元重新挂上了平台。
对于涨价,有业内人士表示,酒店、民宿就是存在淡旺季的价格差异,这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并没有对价格的限制,只要有人愿意花这个钱,酒店就敢卖这个价。
陈希也认同市场调节的说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酒店、民宿等并不属于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的范围,因此酒店、民宿适用的是市场调节价。
不过,她同时表示,国家其实并不放任酒店、民宿价格在旅游旺季的随意疯涨。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10年9月25日发布并实施的发改价格[2010]2243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规范酒店客房市场价格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做好旅游消费市场价格监管工作,要求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做好酒店服务质量监管工作,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目前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做好旅游消费市场秩序监管工作。
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推出了“限价”的政策。
比如热门城市淄博,新政策指出,自4月23日起,将在全市范围内对宾馆酒店客房价格实行涨价幅度控制措施。具体为,按3月1日至3月31日宾馆酒店各类型客房平均实际成交价格(包含线上、线下所有实际交易结算金额),上浮超过50%的,按哄抬价格行为予以查处。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最近也发布了《关于规范餐饮、住宿、停车等旅游服务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书》,提醒旅游服务经营者加强价格自律,禁止价格欺诈、哄抬价格等行为。针对哄抬价格的,将依法处以3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即便如此,不少消费者依然心怀担忧。想多赚钱回本的民宿酒店,与想玩好住好不当大冤种的游客之间,本应是一场双赢的合作,而不该成为一场斗智斗勇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