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研究甲骨文:五年的工作一天就做完了


4月20日,是联合国定下的“中文日”。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都会举办各种中文推广活动,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体验中文的魅力。

而中文的故事,还要从甲骨文说起。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最早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200年),它的发现将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可以解读出大量珍贵信息。

然而,甲骨文研究是一项极度消耗人力的工作。

全世界目前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不到5000字,真正被释读出来的字数仅在1500-2000字之间。在“先秦史研究室”网站上,学者们会公布最新的甲骨文校重、缀合结果,依靠人力,一年只能更新几十组。甲骨文的整体研究工作往往被基础资料整理所困,推进困难。

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的莫伯峰教授团队,联合微软亚洲研究院武智融研究员,希望用人工智能找到甲骨文难题的另一个解法。

“校重”难题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用龙骨熬药时,发现龙骨上刻着一些“符文”。因为对古文字颇有研究,他辨认这不是单纯的划痕,而是一种远古时期的文字,随即把它们收藏了起来。在殷墟甲骨被科学挖掘以前,经历了多年的私人挖掘、倒卖,因此流散到了很多地方。

从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至今,出土的甲骨实物约有15万片。这些甲骨在不同的人手中流转,留下了多张拓本图像,这些对同一片甲骨的不同拓本被称为“重片”,是解读甲骨文的重要材料。

Diviner还能有其他延伸用途吗?

“有一次,同事开玩笑说,也许未来这套算法可能用于指纹识别,对刑侦有帮助也不错。”武智融笑了笑说。

注:文章中用到的拓本来自四本甲骨著录书。①《甲骨文合集》②《甲骨文合集补编》③《上海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④《殷虚书契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