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半空爆炸的“星舰”水平怎么样
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运载火箭的“星舰”组合体,在20日的首次发射中以爆炸而告终。虽然SpaceX公司CEO马斯克“祝贺”称,“SpaceX团队对星舰进行了激动人心的测试发射!为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测试发射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毫无疑问,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这次发射都失败了。
最多的时候能看到6台发动机“罢工”,其中外圈5台都集中在同一侧
但累计多达6台发动机没有能正常工作,也证明“星舰”仍没有解决火箭并联发动机数量太多带来的可靠性问题。事实上,除了可靠性外,火箭发动机的并联数增加,还会带来振动、结构、散热等一系列麻烦。
那么为什么“星舰”要采用如此极端的设计呢?这又不得不提到它采用的“猛禽”液氧甲烷发动机。对于主打“完全可回收”和“低发射成本”的SpaceX公司来说,液氧甲烷发动机不但燃料成本低、相对容易获取,而且完全没有积碳结焦,维护很方便,是可回收火箭的理想动力。但问题在于,即便是第二代“猛禽”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最大推力也不过230吨左右,用于推动“星舰”这样的“人类最大运载火箭”实在力不从心。因此在压缩发射成本的前提下,想要依靠液氧甲烷发动机作为动力,就必须采用大量发动机并联的设计思路,但由此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星舰”性能如何先进,不如说它是在“极力控制成本”的总体思路下,根据现有技术选择出的最佳组合。“星舰”后续想要通过改进设计来彻底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恐怕得进行更多次的试验。老司机认为,“星舰”的设计思路未必走不通,但未来大概率将面临更多的挫折——不过对于不断通过试错换取快速进步的SpaceX公司来说,这也算不上惊世骇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