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变味的“第三方测评”亟须规范发展
翻看测评时心动“种草”,入手产品后却发觉“被坑”……近年来,一些“第三方测评”虚假宣传、商测一体,为吸引流量、快速“变现”而耍起“花招”,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消费者的现实需求,“第三方测评”不应偏离公正真实的轨道,亟须规范发展、回归本源。
某平台不同博主对同一产品的测评内容中存在不少相似之处。(网络截图)
让“第三方测评”回归本源
“第三方测评”领域出现的乱象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少部门出台有针对性的举措,持续加大监督整治力度。近日,中消协通过深入调查,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表示将继续对“第三方测评”进行监督。市场监管总局也修订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细化了“软文广告”、含有链接的互联网广告、利用互联网直播发布广告等重点领域的广告监管规则,明确行为规范。
对于不少消费者而言,背后无利益相关方、体验真实可靠是“第三方测评”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认为,面对部分“第三方测评”变味“跑偏”现象,在强化监管、完善法律的基础上,未来可从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角度协同发力,引导其回归本源。
尚丽娟建议,加强对侵害消费者知情权、进行虚假宣传或商业诋毁的测评主体的监管与治理力度,加强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结合实际案例制定更加灵活适用的行业规程,引导市场良性竞争。
从平台治理的角度,天津市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陈云奎认为,平台方需加强账号身份认证,设置“第三方测评”标签,对测评账号建立作品审核、信用投诉、宣传带货管理及账号粉丝管理等多重监管机制。
“如果凭借流量采取非正当宣传手段‘割韭菜’,造成消费者的反感,会对平台长期良性发展和内容生态造成‘反噬’。”陈旭辉认为,平台应放远眼光,加强对虚假内容的整治力度。可在测评视频发布前要求博主勾选并承诺责任、保证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净化网络消费内容生态。
对测评主体建立准入机制也迫在眉睫。陈云奎等建议,提高博主准入门槛、制定合理的申请审批机制,针对从事商业行为的测评账号进行统一备案管理。李达军认为,相关部门可对网红经纪公司的网红培训机制予以规范,提升博主的法律法规素养与“第三方测评”的合规性。
此外,需进一步畅通消费者监督反馈渠道,保护消费者权益。陈旭辉、陈云奎等表示,有必要建立健全消费者对“第三方测评”的评分反馈机制,设立消费投诉的“绿色通道”,为测评账号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指标。
记者:刘惟真
编辑:郝静